淺談胃病常見症狀的中醫處理系列二、三

2014-03-14
胃病,是一種相當籠統的概念。從西醫的角度來說,胃病真是五花八門,有胃炎、胃潰瘍、胃瘜肉、胃的各種腫瘤、胃下垂、急性胃擴張、幽門阻塞等等。
在臨床上,它們經常出現相似症狀,如胃部的疼痛、飽脹、打呃、噯氣、胃酸逆流、噁心、嘔吐等。在臨床上常見的是胃炎及胃潰瘍,在這兩種常見的胃病中,都能見到例如嘔吐、呃逆、反胃、泛酸、胃脹等表現,沒有胃病的人,也可能出現上述情況,那麼中醫是否有什麼簡便而有效的方法來處理呢?
讓我們分別來看一看。 
二、泛酸 古人把酸水從胃中上泛,隨即又被嚥下的,稱為吞酸;沒有嚥下而從口中吐出的,叫做吐酸;兩者都是胃酸過多,統稱泛酸。中醫認為,泛酸的性質有寒有熱,所以在治療上,熱性的適合用寒涼藥;寒性的適用溫熱藥。 
(一)左金丸: 左金丸適用於治療熱性的泛酸,病人有肝氣犯胃證的類似表現。把黃連和吳茱萸兩味藥,按六:一的比例混合,研成細末,製成小丸,堅持少量長期服用,每次服一錢小丸,每日二-三次,連續服用,貴在持續,一般服用一週後,效果比較顯著,再堅持服用一週,鞏固療效。
  ( 二 ) 香砂六君子湯和吳茱萸 香砂六君子湯和吳茱萸: 適用於治療寒性的泛酸,病人有脾胃虛寒的表現,比如飲食較少、大便 稀、手足發涼等。
藥物有:人參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木 香、砂仁、吳茱萸。 
三、嘈雜 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病呢?
中醫用這個詞來形容患者一種很難受、說也說不清的感覺。
病人常感到胃中空虛,似饑非饑、似辣非辣、似痛非痛、煩躁不安,常與胃痛、泛酸等表現一起出現,也會單獨出現。
嘈雜的形成,是由於平時飲食沒有規律,傷了脾胃的升降之氣,使脾胃消化吸收發生障礙,日積月累,變成痰濁,留滯胃中。
在此要說明的,這裡的痰濁,不是指從肺裏咳出來的痰,而是一個中醫術語,因為脾胃功能受到影響,可能使水液代謝發生障礙,形成比較黏稠的物質,稱為痰濁。
痰濁滯留胃中,亦容易鬱而化熱。 所以治療嘈雜的方法,在於調和胃氣、消痰化濁,並加一些清熱的藥物。根據一些老中醫的經驗,調胃氣去痰濁的藥,可選用白术、橘紅、栝蔞、半夏、香附、生薑汁等,清熱藥可用黃芩,黃連,黃柏,梔子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