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外敷藥」在傷科療法中的角色

『外敷藥』在傷科療法中的角色

中藥敷貼療法=針灸療法+藥物療法的結合,是一種複合性的治療方法。
「可與內治並行,而能補內治之不及」,對許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。


(將藥料研磨成細粉,易於人體吸收)
 
『經絡』貫通身體臟腑(器官)間,
『氣血』運行於表裡,
『穴位』則是體表的疾病反映點與醫者治療的刺激點。

綜上所述~
當損傷發生時,在穴道處便會產生痛點,醫者透過針灸刺激,將瘀滯打開,疏通經絡,而敷藥則是醫者對治療的延續
 
因為藥物在皮膚上的刺激時間較長,可以達到更佳的效果。
透過藥物直接刺激患部,經皮膚吸收,使局部血管擴張,血液循環加速,起到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的作用。

但藥性有寒、熱之不同,在應用時也應區別,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。
疼痛初起不超過1個月的,如新傷、損傷、閃挫,宜用消瘀退腫止痛類藥膏(寒涼藥)貼之。
循環不良引起的舊傷痠痛,如舊傷、風濕遍身痠痛、筋骨痠痛,應以溫經通絡、散寒去風利濕類(溫熱藥)貼之。
 
中藥敷貼療法,作用直接且使用安全,副作用極小,對懼針者,小兒或體質過於虛弱者,或不適服藥之人,尤為適宜。
 
但臨床上確有些體質特異者,一敷藥便過敏,因此在用法、用量上還是得遵循醫囑,一般我們建議民眾:
‧►敷貼4小時即可
‧►皮膚會癢,就要隨時拆除藥布
‧►皮膚癢不能用指甲抓,可以用水輕拍患處,或塗抹消炎藥膏
‧►皮膚有開放性傷口時要避開,避免感染
‧►若過敏面積大於藥膏面積,很可能是膠布引起的過敏,可改用其它低敏材料代替。
‧►傷科藥中含有行血走竄的成份,孕婦要慎用,尤其忌在臍、腰、腹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