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脈象 】 ≈ 氣血的強弱變化

【 脈象 】 ≈  氣血的強弱變化
  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中醫的「脈」 •► 老祖宗的智慧早已知曉在手腕橈側(人體皮膚上可以明顯感受與方便觸碰)的振動頻率,與氣之盛衰直接有關!
 
振動頻率由人體各器官運動時的能量傳輸,譜出之共振波,醫者以「脈象」形容之。
好        比交響樂以各種高低音調樂器振動,產生美妙的共鳴,並以「樂譜」為紀載。而若音色節奏使人感到放鬆、愉快,則具「療癒」的效果!
 
脈 ≈ 一種人體各器官的氣血強弱,產生之波形變化
 
中醫學探查脈之動作又稱『切脈』、『診脈』或稱『把脈』
脈象歷經幾千年的經驗累積,脈的命名也各式各樣,各家常不一致,簡言之,當醫者手指頭在手腕橈側動脈上點壓(舉、按、尋)的動作即是用手指在感覺人體內振頻。
 

中醫觀→『血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』。
強調人體的健康之道是維持機體(器官)間平衡;而維持機體運轉則需不斷作功以轉換能量。
氣對人體的功能 請參考https://mddr.com.tw/faq-34.html『氣血足、百病除』
 
疾病(邪氣)的發生便是在機體受環境溫度、飲食偏性 、情緒壓力等不同冷熱、氣壓變化下,造成氣循環的不穩定狀態與血流動力的改變,即醫者常言的『寒熱(陰陽)失調』
 
 
太極陰陽圖在很多情形下用來代表中醫學(此圖代表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修護能力在旺盛的階段)
太極陰陽圖:白即陽、黑即陰,兩者呈S形分布,代表相互轉化仍協調的狀態
陰陽中又各帶異色圓點,意謂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陰。

 
 
中醫學將人體的抗病和修護能力統稱為「正氣」;若正氣充盛,則「邪氣」不能侵犯
正氣 •►簡單解釋:
即 氣 的密度經常保持均一如似靜態的緩慢循環。似太極陰陽圖黑白兩分,喻意「靜中有動、動中有靜」的最佳協調狀態,亦是為中醫觀中人體的最佳狀態。

邪氣(一種氣循失序的現象) •►簡單舉例:
感冒症狀多為頭痛、咳嗽、鼻咽喉不適等上呼吸道症型。而中醫醫者在治病,除有症型,尚需考慮環境與體質的交互影響。
■中醫論 “感冒 v.s 體質” 脈的不同型態■
 型態  外邪 → 體外環境溫溼度變化
 原因  風寒  風熱  暑濕  風燥
 一般多在秋冬季節
 +溫差大
 +吹風或受涼
 
 一般多在夏季
 +環境熱、溫差大
 +熱天頻繁進出冷氣房
 +睡時吹風或受涼
 一般多因夏季梅雨季節
 +環境悶、溼、熱
 +頻繁進出冷氣房
 +睡時吹風或受涼
 一般多因夏末秋初
  +環境乾燥

 
 相異
 症型
寒即冷之意,冷由皮膚滲入, 故症顯:
 +四肢痠疼
 +涕、痰偏白
熱即紅、腫、熱之意,故症顯:
 +咽喉腫痛
 +涕、痰偏黃
人體受濕熱侵擾,故症顯:
 +悶、倦乏力
(例:胸悶、無精神)
 +腸胃不適
人體補充水份不足,故症顯: 
+口乾舌燥
 
 對應
 脈象
 浮或緊  浮數  脈濡或滑或濡數  略
 
 體機能→容易受外邪侵擾的體質
 型態  氣虛 血虛 陽虛 陰虛
 原因  +暴飲暴食
 +熬夜
 +情緒壓力
 +營養不均衡
 +活動量低
 +多油多醣
陽<陰,
即體內偏熱,體表偏冷之意
陰<陽,
即體內偏冷,體表偏熱之意
 相異
 症型
即氣不足之意,症顯:
 +身體防衛能力差,常反覆感冒
 +易精神差
 +說話聲無力
即血流動力不足之意,症顯:
 +面色黯淡無光,皮膚無光澤
 +勞累後易頭昏沉
 症顯:
 +手腳冰冷
 +怕冷
 +易精神差
 
症顯:
 +手足心熱
 +口渴
 +易煩躁
 
 對應
 脈象
 浮無力  弱  沉微弱  細數
 
綜上所訴:
中醫學一向強調人與環境的平衡。而「診脈」之目的,就是得找出人體「為何被影響?」 與 「被影響範圍? 」
但 ► 脈的名詞太抽象解讀不易,老祖宗的智慧便以脈的形象對應病症的方式教導後學,因此在網路發達的科技時代就很容易能以症對藥,但容易有啥藥都對症之感!
實 ► 因中醫論病,著重環境變化與體質間的矛盾,光以 感冒 v.s 體質 的簡單分類法至少可有8種型態,所以身為中醫醫者的責任,是要根據脈象,辨認疾病演變情況,再制訂出藥方,所以看中醫還是要尊重醫師的藥方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