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灸之妙在於毫秒之間引『氣』通經絡
2016-06-29
針灸之妙,在於毫秒之間引『氣 』通經絡
針灸的目的是引〝氣至〞病處,因『氣』有推動血液循行的作用,源此,針灸便有了「行氣止痛、調和氣血」之效。但針灸的成效取決於醫者選穴是否精確、手法是否嫻熟、行針是否“得氣”。
針灸技術的發展,改進了拋棄式的針灸針,使得針刺的時候更容易得氣,療效也就更實在。 (因本院使用一次性使用的拋棄式針灸針,本文僅就管針進針法敘述)
管針進針法:
即用塑膠製成的針管,取代押手進針(通常是右手持針,左手固定並輔助下針)的方法,因針管的長度比針短,行針時,醫者先將針尖端的針管押於穴位上,再快速叩打針管上端露出的針炳尾端,使針尖刺入穴位,而後施行各種針法。
醫者依天、人、地三層逐步進針,並按治療的目的在淺中深不同部位留針施術。
行針(取其輕巧而迅速):
中醫將穴位深歸為天、人、地三層,即針刺的淺、中、深(皮膚、肉至筋骨之間),因此針灸看似一次性動作,其實蘊含三層意義,概而言之:病程較短、疾病在表則淺刺;病程較久、疾病在裏則深刺
中醫將穴位深歸為天、人、地三層,即針刺的淺、中、深(皮膚、肉至筋骨之間),因此針灸看似一次性動作,其實蘊含三層意義,概而言之:病程較短、疾病在表則淺刺;病程較久、疾病在裏則深刺
得氣:
針刺穴位後,醫者手指間捻轉、提插的動作稱為催氣,而當經氣互為感應之時,醫者會感到針下如滯如澀的沉緊感;患者則會有酸、脹、麻、走竄(觸電)等感覺,這種感應便稱為得氣。
針刺穴位後,醫者手指間捻轉、提插的動作稱為催氣,而當經氣互為感應之時,醫者會感到針下如滯如澀的沉緊感;患者則會有酸、脹、麻、走竄(觸電)等感覺,這種感應便稱為得氣。
留針:
進針後將針留在穴位內,謂之留針(此時患者無明顯感覺)。而針留置穴位中,則有持續調氣、行氣的作用,是輔助加強治療效果的手法之一。
進針後將針留在穴位內,謂之留針(此時患者無明顯感覺)。而針留置穴位中,則有持續調氣、行氣的作用,是輔助加強治療效果的手法之一。
針灸時放鬆身心,能獲得較佳的治療效果,也較能感覺針下氣血流動(溫熱或涼感)
克里安照相術能拍攝出植物和人體氣場(即能量)的放射狀態
註:
•►由前蘇聯科學家發明,是一種讓相紙跟物體接觸,並利用高電壓使物體的放電影像直接感光在相紙上的照相技術。
•►由研究測試證實了經絡穴位⇔臟腑器官間的共振關係,透過針灸刺激這些穴道,或透過指壓按摩,相應的器官就會被注入生命能量,也稱為「氣」(照片中明亮的彩光)。
•►氣場和彩光,會依據身體或心理的狀態移動或變化。實驗亦證實,在生病的狀態,氣場顯得很弱、很暗、很不均勻,有時候還黯然無光;當在健康的狀態時就有很強的能量和彩光在流動。
•►※俄國和美國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,發現人體某些部位比其周圍地區發出的光要強,而這些明亮的閃光點與中醫針灸圖上標明的741個穴位一致,證明了經絡穴位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實體。
進一步了解針灸:
•►http://mddr.com.tw/faq-30.html
•►http://mddr.com.tw/faq-30.html